难舍梨园情(一)
在京剧圈,关栋天有两个尽人皆知的特点: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一个爱求新的头脑,仅凭这两个长处的结合,就足以成就了个出色的京剧演员,也足以让人羡慕和惊叹。 也许人们进到剧场、戏院看京戏,就是为会一会名角,听一听好嗓子,为好功夫的演员喝几声彩,叫几声好,图个爽快利落,神清气畅。想要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的戏迷,最快乐的事,莫过于遇到能让人尽情叫“好的”角儿。 关栋天,就是这样一位不会让戏迷失望的好角儿。 上苍不会凭空赐给一个演员好嗓子,要想有好嗓子,除了先天的条件之外,还得在合适的年龄用正确的方法锻造和训练。 1972年,关栋天16岁,刚开始学戏,嗓音就变得又粗又哑。他的父亲、名声享誉大江南北的京剧老生演员关正明知道,儿子的变声期开始了。 变声,对京剧演员,尤其是文戏演员来说,算得上是艺术生涯最重要的关口。幼功练得再好,戏学得再多,仓门过不来,几乎就宣告了舞台生涯的夭折—不能在舞台上挑梁,唱主角,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名角儿。 当然,从小接受严格科班训练的关正明,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精心地指导着儿子,不让他跌倒在京剧道路的起跑线上。 那时候,关栋天的姐夫有几个学生会拉胡琴,他们常聚在一起练琴,也常为关栋天吊嗓子伴奏。
大约五年时间里,关栋天完全按照父亲教的方法来训练,顺利度过了变声期。 与身俱来的灵气、悟性,练功的勤奋以及父亲的悉心的培养,为关栋天换来了一个音色醇厚,音质天赋极佳,高、中、低三个音域极宽广的好嗓子。 由此,他具备了做一个京剧演员最基本、也最优秀的条件。 然后,要做一个京剧演员,还得音准好。如果连1、2、3、4、5、6、7的音符都唱不准,前后高低不搭调,即使有了音质再好的嗓子,也是“上不了台面”的。父亲是著名老生,太清楚音准的重要。所以在教他学戏的时候,非常注意纠正冒调、塌调的现象。通过这样的培养,关栋天的音准也特别好。 1981年,父亲的好朋友、前辈谭派传人谭元寿来到了关栋天的家乡武汉,在当时的湖北剧场演了一出传统戏《打金砖》。《打金砖》不是谭家门的戏,但谭元寿先生这出戏得到过李少春的亲授,十分出彩,在太庙那一场里,连翻带摔,摔完了唱,唱完了摔,在当时的武汉引起了轰动。 关栋天被这出唱做并重的好戏深深吸引了。他央求父亲带他去见元寿老师,向他学习这出《打金砖》。 谭元寿老师的心胸非常宽广,也很开明大度,得知了关栋天的愿望后,他说,我可以把这出戏教给你,但不希望你一招一式都墨守成规,你完全可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去改动,最终以符合自己的个人风格为准。 谭元寿先生利用在武汉演出的间隔,把《打金砖》传授给了关栋天,按照老一辈演员的习惯,他的教戏不过是“说戏”,教个大概,传个神韵,将学生领进门,接下来的修习与完善,就完全要靠学者自己了。 《打金砖》成了关栋天的看家戏。于是,才有了1981年11月25日,他在上海以一出《打金砖》压轴而一炮打响的经历。从此,关栋天走出武汉,留在上海发展,近二十年中,他是上海京剧舞台上数一数二的优秀老生演员。
待续
摘自《艺坛名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