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舍梨园情(二)

1999年,关栋天出演京剧《贞观盛事》中的唐太宗李世民一角。剧中的唐太宗是20多岁的少年天子,导演提出建议:演这个角色,可以一反老生演员常规,不带髯口。这可真是个大胆绝妙的创新,就像当年接受谭元寿老师的求新建议一样,关栋天也欣然接受导演的设想。他在剧中保持着老生的唱腔、做派,在扮相上则以白面无髯,身颀长、貌威严的造型出场,成功塑造出唐太宗李世民俊秀而有魄力的天子形象。关栋天一向是乐于创新,勇于突破的。当传统戏无法满足他的创作欲望时,他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新编戏。
 
 
我更偏向于搞新戏我更喜欢现在的《贞观盛事》四年中我们一直在修改提高有一些很热心的观众这四年来一直不断地看《贞观盛事》称赞我们是小改大提高

四年来,不断地修改,不断地强化着盛唐的雄阔之气,也不断把明君李世民的心理变化打磨得更细腻、更完整了。李世民是大唐江山的天子,但同时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世界观。对忠谏之臣魏徵又爱又恨,又怜又妒,是整个戏剧中的关键情感因素。一个少年天子,既有年轻人的高傲气盛,又须具备天子的沉着宽宏,这种微妙的人性,被关栋天诠释得入木三分。一段“月儿如钩”的二重唱,是《贞观盛事》全剧表达君臣关系的亮点所在,在表演上有相当难度。既要刻画出帝王的崇高、丞相的忠诚、明君贤臣互相怜惜的博大胸怀,又不能一语道破,张扬于表面。尚长荣和关栋天为此定下一种深沉、含蓄的基调,以求把君臣对过失的自省、自责和后悔,表现得理智、沉稳,颇具大唐风范。在这场戏中,李世民和魏徵分别处于不同的时空中,却在舞台上同时展现出来,这种“蒙太奇”的戏剧效果,在传统京剧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令人耳目一新,也成为《贞观盛事》的高潮所在。在这部戏的最后,唐太宗到魏徵家夜访,君臣嫌隙终于在相视一笑中冰释。没有多余的语言,没有多余的动作,两人心领神会的一笑,却总能赢得观众最热烈的喝彩。在掌声和喝彩声中,关栋天体味到了艺术创作的快乐。不断取得观众和评论界肯定的《贞观盛事》剧组,依然没有停止脚步。关栋天和同仁们又一次相聚在排练厅,把提高质量的焦点落在音乐上。导演希望音乐能把《贞观盛事》的剧种风格、时代风貌和地域特色和谐统一起来,在华贵、雍容、繁盛的文明景象中,揭示出祥和、大度、进取的精神气质。为此,《贞观盛事》的音乐和唱腔又做了很多加工、改写或重写。演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新的唱腔,以便尽快投入新一轮的排练。对关栋天来说,以前学戏都是口传心授,基本不识简谱或五线谱,但是就凭着多年舞台经验积累下的艺术感觉,他参与了很多唱腔的加工,修改工作;对于《贞观盛事》整体修改的讨论,他也积极参与,不断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说:“大家合演一台戏,就必须是大家一齐做加法才好。”皇天不负有心人,正是这种重视团队、用心钻研的精神,使关栋天的表演越来越成熟—法度规矩,神完气足,行腔自如飘逸,做派极富韵味。2000年,因在《贞观盛事》中饰演的李世民气质英武潇洒,他荣获了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待续)
摘自《艺坛名流》